• <xmp id="i0auy"><source id="i0auy"></source>
    <wbr id="i0auy"></wbr>
    <small id="i0auy"><div id="i0auy"></div></small>
    <dd id="i0auy"><option id="i0auy"></option></dd>
  • 上海注冊公司電話上海壹隆企業登記注冊,為中小微企業代理記賬
    上海公司稅務籌劃方案
    注冊公司聯系方式13564104888

    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 能緩解多少養老焦慮?

    作者:     日期: 2022/9/20    點擊率: 707     文字大?。?nbsp;     

      “預防性儲蓄”,轉換為“有遠見的投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啟動,將觸發中國居民金融資產新一輪的跨周期調整,這是一項關乎民生的重大國策,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則是一個蘊含著挑戰的時代機遇

      文|《財經》記者 張穎馨 楊芮 黃慧玲 

      “以鳥鳴春,蟬叫知夏,養老就是一處院子、三兩好友、過日子”,你理想的老年生活是什么?優雅老去、尊嚴享老?

      8月中旬,云南昆明,62歲的劉陽正在幽靜的社區里散步, 順勢看了下當日的課程表,異常豐富:健身、繪畫、琵琶、合唱和圖書館……

      劉陽所在社區,實際上是當地的一個中高端養老社區。在這個社區里,入住老人平均年齡達到81歲,年齡跨度從45歲到98歲。劉陽透露,每個月的公寓入住和基本養老服務項目費用在5120元左右,同時會有一些疾病管理和生活服務等服務包可選擇,價格從300元到900元不等。

      “這里有專業的照護人員和康復理療的醫生服務,不用擔心自己身體出狀況時無人照顧。”提及選擇入住養老社區的原因,劉陽表示,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舒適無憂的老年生活,另一方面也考慮到不想給工作繁忙的子女添麻煩。

      不僅云南,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蘇州、昆明、三亞等地,高端養老社區、老年公寓、居家養老……多重養老新格局下,劉陽只是那些想努力緩解養老焦慮、解決養老問題人群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死亡率、生育率進一步降低,人均預期壽命延長,有觀點認為,人口結構將從金字塔向“柱狀”收斂,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進入長壽時代的新均衡階段,百歲人生成為可能。

      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在《財經》上撰文指出, 更大規模、壽命更長的老齡人口,必然帶來更多的醫療、養老需求,也給社會和個人的醫療、養老資金籌措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此背景下,多渠道為養老和醫療籌措資金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中國個人養老金頂層制度設計已成,要推動其落地實施,尚待相關配套文件出臺。接近監管的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配套文件由相關主管部門牽頭制定,涉及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個人養老金的稅收政策、個人養老金的產品規則等內容。

      在試行城市方面,據《財經》記者從多名行業人士處了解,此前相關監管部門已下發申報先行城市的通知,各地亦積極進行申報。

      當下,如何廣泛、深度參與到為家庭和個人規劃全生命周期籌資的過程中,解決其收支缺口問題,進而助其找到治療養老焦慮的有效“藥方”,成為新養老時代金融機構的重要命題。

      將“預防性儲蓄”轉換為“有遠見的投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啟動,將觸發中國居民金融資產新一輪的跨周期調整,這是一項關乎民生的重大國策,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則是一個蘊含著挑戰的時代機遇。

      制度創新:備戰個人賬戶

      “需求側的入口出現,這是巨大的進步。”近期,在一場公開活動上,某銀行理財子公司總經理連用兩個“非常”,來強調“入口”的重要。

      他口中的“入口”,源于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的核心——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在此制度下,個人賬戶作為記載個人權益的載體,能夠更加明確直觀地體現個人權益歸屬。

      根據《意見》要求,參加個人養老金需要開設兩個賬戶:一個是在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用于信息記錄、查詢和服務等,這是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享受稅收優惠的基礎。另一個則是在銀行開立或者指定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用于繳費、購買產品、歸集收益等。這兩個賬戶是相互唯一對應的,其中,通過商業銀行渠道,可以一次性完成兩個賬戶的開立。

      基于該制度模式,銀行的先發優勢被市場人士頻頻提及。與此同時,一場圍繞個人賬戶開展的“暗戰”正悄然上演。

      “我行正積極進行個人養老金賬戶相關系統開發,已支持在柜面、智慧柜員機、手機銀行和網銀渠道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未來將通過合作機構外部渠道輸出個人養老金賬戶,目前正在等待監管政策明確后開辦相關業務。”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

      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亦表示,在開戶渠道準備方面,已經啟動全面準備工作,待個人養老金政策正式出臺后,客戶可通過招行App、VTM等渠道一鍵開立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同時,積極布局行外渠道,未來客戶也可通過外部平臺和招行合作伙伴遠程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

      但顯然,銀行瞄準的不僅是賬戶,個人養老金投資同樣具有不小的想象空間。 《意見》指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資金用于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

      在從事個人養老金產品業務時,機構需對接到不同的行業平臺。有大行人士表示,比如商業銀行銷售儲蓄、理財產品時,需同時對接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和個人養老金金融行業信息平臺(特指“銀保信平臺”)。

      “此前已經完成系統對接,總體來說較為順利,因為前期已經有一定基礎。”某國有大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2019年6月,人社部下發《關于開展商業銀行與養老保險第三支柱信息平臺對接的函》。招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自該函件下發開始,招行積極參與系統對接,并成為人社部首批系統對接銀行。建行相關負責人亦透露,自2019年開始進行個人養老金系統建設工作,到目前為止,系統對接測試已經參加過多輪。

      在具體產品方面,多名銀行業人士認為,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試點的養老理財產品,以及將于今年11月開始試點的特定養老儲蓄產品,有望列入個人養老金范圍內。 “大概率會納入,不過目前也在探索階段,包括產品定位、利率設置等,預計后續會在試點中逐步調整。” 上述國有大行人士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已經在思考,如何優化客戶及賬戶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目前,多家銀行都快馬加鞭地打造和測試自己的養老金客戶服務平臺。一個客戶只能選擇一個賬戶,這就意味著,有服務能力者才能拿到賬戶。”某銀行理財子公司高管表示。 另有國有大行人士直言,現在頗有些“得賬戶者得天下”的意味,誰都知道這是不容錯過的機會。

      長期以來,銀行擁有豐富的客戶服務及財富管理經驗,除銷售及代銷一攬子養老金融產品外,還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賬戶管理、綜合規劃和配置服務。當下,為了提升競爭優勢,銀行圍繞養老開展的一系列服務將持續延伸。

      今年5月,中信銀行發布“幸福+”養老賬本。“將實現第一、二、三支柱養老資產的歸集展示,為客戶呈現一個跨周期、跨平臺、跨資產類別的‘養老賬本’。”中信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賬本功能中,將全貌展示客戶的養老資產狀況,不斷優化匯總養老資產、測算養老缺口、規劃養老方案、提供養老服務等功能。

      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要解決客戶在第三支柱中養老規劃及投資能力不足的問題,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同時,搭建“賬戶、產品、資產、平臺”四位一體養老生態平臺。

      銀行之外,保險、基金公司亦蓄勢待發。據《財經》記者走訪的多家壽險和養老險公司表示,正積極籌備個人養老金相關業務,已做好產品、系統和數據的相關準備。

      “對于個人養老金的細則,根據目前的了解,從產品類型來看,整體會以養老保障功能強、市場成熟度高的各類年金保險、養老保險產品,作為個人養老金的候選保險產品形態。”太平養老保險產品精算部總經理謝琦告訴《財經》記者。

      另據一位大型養老險公司人士分析,從保險角度看,大概率是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下稱“稅延養老保險”)和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這兩類產品,專屬商業養老險的概率更大。除了這兩類產品,目前比較主流的一些產品還包括年金保險、兩全保險等,但整體產品的設計和細則還在討論中,如果要納入個人養老金體系下,保險產品肯定會進行一些調整,比如從可比性等角度。

      稅延養老保險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分別于2018年4月、2021年5月落地,據銀保監會披露數據,截至2021年底,稅延養老保險試點保費收入為6.3億元;截至今年7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累計投保近21萬件,累計保費23.5億元。

      基金業相關工作亦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此前的6月,證監會下發《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基金管理人、基金銷售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業務的總體原則和基本要求,以及個人養老金可以投資的基金產品標準要求。

      《財經》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多家基金公司的相關準備工作正在緊密進行,包括系統對接和測試、調整產品考核周期至五年以上、為個人養老金賬戶設計單獨的份額、完善養老目標基金產品線布局等。

      對基金公司而言,養老金融產品起步相對容易。最早一批養老目標基金已成立運作四年有余,技術上的準備也已陸續完成。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FOF基金經理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養老目標基金發起于2018年,產品本身就是為第三支柱做準備的,因此在投資理念上的調整不大。在產品設計方面,后續將按照規定增設針對個人養老金專門設計單獨的份額。

      提及個人養老金產品應具有怎樣的特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賈江近日接受北京廣播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具有多樣性,滿足參加人不同的投資偏好和需求;另一方面,相較一般的金融產品而言,質量要更優??傮w而言,應具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等特性。

      重塑家庭資產:從儲蓄到投資

      以賬戶為入口,資管機構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可以觸達中國巨大的養老客群,第三支柱需求端得以疏通。這背后,亦是一場關于家庭資產配置的理念嬗變。

      有研究人士指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核心問題在于, 建立從現有的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理念的一個過渡。

      “個人養老金制度,不僅僅是建立一個具備儲蓄功能的賬戶,更重要的是通過資產端制度安排,優化個人、家庭資產配置結構,將部分預期收益率偏低的‘預防性儲蓄’,轉換為‘有遠見的投資’,實現金融資產的跨周期優化配置。”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FOF基金經理告訴《財經》記者。

      若中國的儲蓄率實現轉化,能夠為第三支柱養老金行業帶來怎樣的機遇?今年8月,國民養老保險公司董事長葉海生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夏季峰會上展示了一組數據:

      2000年以來,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2002年-2021年的20年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00元增長到35000元,增長了7倍,年均增速接近10%。家庭儲蓄存款快速增長,2000年-2021年中國家庭儲蓄存款由6萬億元增加到超過100萬億元,增長了16倍;年度存款凈增額由2001年的不足5000億元,上升到2021年年均增加10萬億元。

      通過對存量及增量數據進行模擬測算,葉海生提出,如果往前追溯10年,把個人儲蓄率調降6%,合計每年約有10萬億元的養老金增長,五年后中國全部養老金結存規??蛇_60萬億元,占GDP比重接近50%,接近全球平均水平。雖然這一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但對國家財政和居民養老來說,負擔會減輕許多,也會給資管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要想讓個人愿意將養老儲蓄轉換為養老投資,產品和服務是關鍵。面對養老金融這片“星辰大海”,資管機構是否已經做好充足準備?

      從產品側來看,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提供投資周期較長、收益有較高保障的養老理財產品;保險公司提供商業養老保險等;基金公司主要提供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這類產品能較好地匹配大眾養老投資者的生命周期屬性。 總體而言,目前機構提供的養老金融產品,大多具有風格穩健的特征,且以中短期為主。

      自去年試點以來,憑借長期、普惠、穩健的特性,養老理財產品吸引了一批投資者青睞。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9月13日,養老理財產品共發行48只,募集規模超870億元。

      今年6月,首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新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出現小幅下調,業績比較基準由以往產品的5.8%-8%降至5.5%-7.5%。相較而言,第二批試點機構的養老理財產品大部分業績比較基準設定在5.8%-8%。市場認為,伴隨業績基準上調,對用戶來說更具吸引力。

      從期限上看,對比此前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五年),個別新發產品的期限有所延長。如貝萊德建信理財發行的一款產品,期限長達10年;另有光大理財一款新發養老理財產品期限為六年。

      普通儲蓄中,定期存款的最長期限為五年,而即將啟動試點的特定養老儲蓄產品期限更長,分為五年、10年、15年和20年。與此同時,其產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銀行五年定期存款的掛牌利率。就期限長、品種多、利率高三個特點來看,有銀行業人士認為,其與居民長期養老需求比較契合,將成為銀行服務中老年客群的一個重要抓手。

      對理財公司來說,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將帶來的一大利好在于:銀行理財首次被納入第三支柱的投資范圍。有金融業人士直言,這是巨大的進步,能夠有力推動銀行理財資金逐步長期化。

      但當前,身處低利率時代,震蕩的市場形勢,使得理財公司資產配置難度加大,養老理財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的收益?

      “一是多資產、多策略,我們從戰略層面制定了三個指導原則,第一絕對收益導向;第二權益配置上是倒U型的下滑曲線;第三重視風險管理。在戰術層面上,我們的資產三分類是以低波打底,然后是絕對收益,再然后是權益彈性,按照這個邏輯進行投資,做好止盈止損。”有理財子公司高管表示。

      興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作為第二批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機構,將根據投資者長期養老需求研發產品,從產品結構、投資策略、風險控制和市場銷售等各層面打造養老理財業務體系。近期將正式推出養老理財產品。

      作為率先開啟第三支柱試點的行業,保險公司在長期投資資金管理能力、長壽風險管理、醫療健康養老產業協同等領域有著明顯競爭優勢,適合低風險偏好的客戶群體。

      新華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裁萬峰認為,個人養老金將在整個金融領域展開競爭。原本壽險公司獨享的養老保險市場大蛋糕,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盛宴。面對強大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壽險公司競爭力有限,必然影響壽險公司養老保險業務的業務拓展空間,倒逼其競爭優勢的建立與提升。

      “保險產品的‘長期性’‘專用性’‘保證性’是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保險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長至終身的養老保險產品,為客戶解決‘人活著、錢沒了’的長壽風險,這一點是其他理財產品無法替代的。”信美相互人壽董事長楊帆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分析,養老保險產品通過產品責任設計可以使客戶退休后每年或者每月領取固定的養老金,使資金真正匹配客戶的退休養老生活。

      他還進一步強調,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利用其優勢,深化養老保險產品和養老服務相融合,真正沉下身綜合提升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浙商證券研究所指出,商業養老保險一般為長期繳費,60歲以上定期或終身領取,退保按合同約定辦理。收益水平方面,商業養老保險2021年結算利率在3.7%-6.1%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機構在養老產業鏈上的布局目前正向養老服務、健康管理服務和居家護理服務三個方向展開。從泰康2009年獲得業內首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到近些年各家險企開始競相加大“保險+養老社區”投入力度,“保險+養老社區”已成為保險機構布局養老服務的標配。

      此外,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將養老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責任和養老金領取安排,與老齡照護、養老社區等服務有效銜接,也是目前保險公司的布局重點。

      作為最早開始籌備養老社區的保險機構,泰康保險已布局接近15年,目前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在全國26城布局了29個社區。2021年8月,陳東升在《長壽時代》新書發布會上透露,泰康旗下養老社區“燕園”運營6年,“申園”運營5年,目前都已實現盈利。

      陳東升表示,“保險+醫養”的商業模式創新是長壽時代下,本土保險公司以市場化方式為個人與家庭提供的基于最優籌資方案的實踐成果。通過這一模式,從時空維度將復利效應與杠桿效應的作用最大化,充分改進人生的收支曲線,幫助客戶收窄或消除退休后的收支缺口,享受高品質的退休生活。

    對基金公司而言,在資本市場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經驗,憑借其投研能力可以打造出有競爭力的養老基金組合或投顧策略,適合有更高風險偏好及收益需求的客戶。第三支柱帶來的機遇,基金公司既可“長袖善舞”,又任重道遠。

      據了解,一些基金公司專門搭建了養老金業務信息體系,并組建獨立的科技團隊,以承接養老金管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為了符合養老金產品穩定收益預期的需求,基金公司正在加大低波動產品的研發。 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認為,未來個人養老金投資將圍繞“大規模資金如何實現長期良好的投資業績”這一大命題而展開。只有建立在“長線基本面”理念基礎上的深度研究才能將投資策略 容量最大化,并且能在大規模資金的情況下依然爭取到良好的長期投資回報。

      就養老目標基金來看,收益上更具優勢。據中金公司研究部,拉長周期觀察,鎖定期較長的產品收益表現更好(養老目標基金期限通常包括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截至2022年7月,五年持有期的養老FOF產品成立以來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12.87%。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8日,市場上共有202只養老目標基金,總規模為1071億元。

      “從短期看,國內首先要彌補此前缺失的‘顧’,即在養老投資中的投資者教育和投資者陪伴服務;從長期看,養老投顧服務需要貫穿投資者的整個生命周期,按照投資者每個年齡階段的需求擴展其服務范疇。”廣發基金相關負責人認為。

      獨木不成林。需要看到,未來第三支柱蓬勃發展的繁茂森林中,資管機構間一定不是單贏的局面,而是多贏的良性競爭合作關系。怎樣合力把蛋糕做大,成為資管機構的新命題。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建議,未來應推進多方協同合作,共建金融服務養老保障生態圈。具體而言,一是要共同維護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二是要共同營造各具特色、良性互動的市場競爭環境,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業務,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金融產品,清理名不符實的產品;三是共同夯實養老保障視野發展的基礎。

      “各類金融產品有自身特點,從海外經驗來看,在退休后領取期比較好的方式是把基金和保險產品進行結合,基金產品的收益相對偏高,但它無法做到終生提取。雖然保險產品收益相對低,但可以實現終生提取,把基金和保險產品結合起來配置,可以解決長壽風險和收益率平衡的問題。”叢黎說。

      糾偏結構失衡:探路普惠養老

      銀行、保險、基金公司積極備戰背后,中國長期以來養老保障體系失衡的一次糾偏,是強壯第三支柱的時代機遇。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已開始構建由國家發起的養老第一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目前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截至今年一季度,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10.3億人,基金累計結余超過6萬億元。

      中國的養老第二支柱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構成,為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主要發揮補充養老保險的功能。截至今年一季度,參加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的職工數達7200萬人,積累基金4.5萬億元。

      事實上,在《意見》發布前,中國的養老第三支柱一直缺乏制度安排,這被視作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短板。 “第一支柱‘一枝獨大’,第二支柱是‘一塊短板’,第三支柱則是‘一棵幼苗’。”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金維剛曾如此評價三大支柱發展現狀。

      周延禮告訴《財經》記者,“當前,中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鄉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養老保險體系發展總體還不夠平衡,體現養老金長期性、安全性、收益性特點,具有領取約束性的養老金融業務發展還存在短板。”

     

      伴隨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亦明確了由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構成的養老第三支柱。

      在養老第三支柱探索中,保險業是先行者。2018年4月,稅延養老保險試點落地,一度被業內視作個人養老金的“1.0試驗版”。但稅延養老保險試點不及預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底,共有23家保險公司參與稅延養老保險試點,累計實現保費收入近6億元,參保人數超過5萬人。

      市場關注,第三支柱養老金能否吸取稅延養老保險試點的經驗,進而吸引更多的參與者進入?

      根據《意見》,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萬元,輔之以稅收優惠。

      1.2萬元的稅優額度設定是否較低?金維剛表示,隨著經濟發展及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額度可以再調整。起步時如果額度過高,將導致后續調整余地不大,也不利于社會公平。

      亦有機構認為1.2萬元的額度并不低。富達國際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叢黎向《財經》記者提供了一組美國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

      美國第三支柱IRA(個人退休賬戶)2021年的稅收優惠繳費上限額度是6000美元,美國全職雇員2021年的平均年收入是74738美元,IRA占平均年收入的比例為8%。另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6837元,個人養老金制度下的1.2萬元每年的稅收優惠占平均工資的11.2%。2021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2884元,個人養老金制度下的1.2萬元每年的稅收優惠占平均工資的19%。

      “因為兩國的統計口徑不同,很難做到完全統一的對比。但是,可以從百分比上看到,中國在個人養老金的制度設計以及配套安排上做出的大量工作和努力。”叢黎表示。

      此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亦表示,起步階段是1.2萬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再適時逐步提高繳費上限,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補充養老的需要。

      但一個現實問題擺在眼前。金維剛告訴《財經》記者,如果稅收優惠政策仍延續2018年稅延養老保險試點的政策,可能導致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參與率較低。由于中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月收入5000元,目前全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較高收入及以上群體約有7000多萬人,盡管現有已參加各種基本養老保險的10.4億人符合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資格,但由于大多數人實際上享受不到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所帶來的實惠,從而會影響參與這項制度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根據《意見》,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可以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這意味著,參加個人養老金的前提是需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截至今年一季度,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10.3億人。另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全國人口總數為14.1178億人。也就是說,部分群體可能無法參與到個人養老金融制度中。

      對此,有學者提出質疑:“第三支柱養老金究竟應選擇少數人的制度,還是多數人的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強調,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的選擇必須是、只能是“普惠型”,即“多數人的制度”。只有普惠型的制度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成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一個層次,否則終將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實現共同富裕所要求的。

      鄭秉文進一步指出,兩個潛在需求支撐了構建“普惠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可行性:一是中國的儲蓄率很高,需要將一部分居民儲蓄轉換為個人養老金,這對個人有好處,對國家經濟建設也有好處;二是包括“新的社會階層”在內的中等收入群體逐漸成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一個既定改革目標,這一群體日益需要個人養老金改善他們的家庭財富構成?;谶@些判斷,鄭秉文預測,未來“第三支柱”養老金的覆蓋率可以超越企業年金。

      “討論養老的問題,不能局限在城市內,而需要從全國人民的養老來進行公平的整體設計,包括農民。”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提出,“現在雖然有全覆蓋的養老制度安排,但這種制度安排是碎片化的,對農民來說是一種附帶性的考慮,并沒有從動態的角度,即市民化的角度把農民納入到全國養老保險體系之中。”

      “農民市民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如何納入養老制度之中?在制度設計里要有動態的思維,也需要風險的思維,要防止養老制度對農民市民化產生阻礙。” 劉尚希說。

      在金維剛看來,目前的問題主要在于個人所得稅征繳的起征點較高,導致很多人享受不到個人養老金的稅優政策。但這并非個人養老金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配套的稅優政策力度不夠的問題。

      制度協同:稅優與賬戶聯通

      毋庸置疑,建立普惠型第三支柱養老金的核心便在于擴大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覆蓋面。多名行業人士指出,破局的關鍵點在于如何設立激勵政策。這其中,稅優及財政補貼均被市場提及。

      “稅收優惠的形式有很多種,目前第三支柱發展比較好的國家,通常采用EET和TEE兩種模式。EET是指在保險購買階段、資金運用階段免稅,在養老金領取階段征稅;TEE是指在保險購買階段征稅,在資金運用和養老金領取階段免稅,中國采用的是EET模式。”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市場普遍認為,個人養老金大概率會采用EET模式,但僅靠這種模式能否有效實現個人養老金制度覆蓋面的擴大?

      鄭秉文告訴《財經》記者,在稅優模式選擇上,目前中國只有EET型,這適合有雇主的員工,而對于廣大的靈活就業人員來說,還應該引入另一種稅優模式即TEE型,這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模式。

      “雖然中低收入群體即使在EET模式下也不能達到免稅的標準,但與正式的TEE稅收模式的意義是兩回事,因為中高收入群體中也有人偏好TEE,尤其有些金融白領階層。因此,中國可以考慮同時實施EET型和TEE型兩種稅優模式,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參與率,擴大覆蓋面。”鄭秉文說。

      有學者提出也可針對低收入群體采用EEE模式,即養老金從繳費到資金運用再到領取,全流程免稅。

      “對于在參與個人養老金時由于個人收入水平達不到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中低收入群體,需要制定受益面更加廣泛的稅收優惠政策。因此,建議在個人依法領取養老金時,對中等收入群體適當降低個人所得稅率,對低收入群體實行免稅。”金維剛表示。

      稅優之外,多名行業人士直言,激勵機制中亦可引入財政補助。劉尚希建議,在1.2萬元的稅優額度之外,考慮引入負所得稅(即財政補貼),這樣一方面能夠激勵月綜合所得5000元以下的群體參與進來,另一方面也可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未覆蓋的3億人(諸如部分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

      包括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天弘基金相關負責人在內的多名金融業人士亦表示,可以參考德國的李斯特養老金計劃。

      “李斯特養老金計劃通過財稅激勵政策的設計,有效增加了制度的覆蓋人群,對低收入人群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但該模式勢必會增加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對財政造成壓力。若中國第三支柱借鑒此模式的財稅激勵政策,則需要培育新的稅源,增加財政收入。”天弘基金相關負責人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中國如通過對資本市場征稅,可有效擴充稅源、提高財政收入。最終,通過稅收優惠吸引中高收入人群,通過財政補貼覆蓋低收入人群,雙管齊下有望惠及全部民眾。

      “養老不是為少數人服務,不要局限于稅優來考慮,只有把更多的人群吸引進來,第三支柱才有意義。相應的,規模做大后,金融機構等也才更有積極性參與。” 劉尚希強調,推進養老金融發展,第一步要考慮如何做大的問題,此后在做大的過程中再去做優。同時,要有宏觀視野和整體觀,不能以部門視角出發,需避免在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和實施中產生合成謬誤,以避免給社會帶來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劉尚希進一步解釋稱,所謂“合成謬誤”, 就是各部門做的事都是正確的,符合政策要求的,不過一旦組合起來,從整個社會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不及預期。

      鄭秉文亦向《財經》記者表示,普惠型第三支柱養老金的建立難點,在于制度的設計一定要呈現出多樣性和便利性。同時,各個部門要協同作戰,要有統一規劃、設計和領導,如果各行其是,僅從部門自己的角度出發,就會降低大家的參與意愿,導致制度可及性差。

      值得注意的是,在需要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上,有行業人士指出,應建立三支柱對接機制,推進賬戶打通或整合。

      朱俊生建議,建立養老金體系三支柱之間對接機制。中國第一支柱的個人賬戶以及第二、第三支柱都建立在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之上,不同支柱之間的個人賬戶功能重疊,但缺乏資金流動的通道與對接機制。因此,在政策設計上,可以將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打通,實現稅收優惠政策、投資管理、繳費、賬戶記錄和基金轉移接續方面的銜接。

      “發展個人養老金融意義重大,整體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現在的多賬戶怎么整合,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劉尚希表示,如果賬戶越來越多,而且各部門有不同的要求,對個人來講,便捷性就無從談起。怎么把養老金融,比如社???、個人養老金融賬戶,與個稅App的賬戶等等有效連通?這也是一個需要統籌協同的問題。

      就個人養老金后續配套政策而言,建行相關負責人建議,首先,對個人養老金賬戶能夠投資的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建立統一明確的評價標準,包括產品的評價標準、發行人的評價標準、風險適配的標準等;其次,對于購買養老金融產品的客戶,建立跨行業統一的風險測評體系;再者,對基于個人養老金賬戶下的默認投資組合或全委托模式的投資出臺相應的政策配套措施;同時,對于養老金融產品與養老服務的對接出臺相關規范和指引,豐富個人養老金的領取方式;最后,對于養老資金的運用,出臺統一的底線要求。

      (應受訪者要求,劉陽為化名;本刊記者陳洪杰、嚴沁雯、宋文娟對此文亦有貢獻)

    自貿區公司注冊 | 外資企業注冊 | 勞務派遣公司注冊 | 注冊物流公司 | 商標申請 | 代理記賬收費標準 | 公司注冊流程及費用
    熱門推薦icp許可證辦理需要多少錢 |無實體店營業執照 |高新專項審計多少錢? | 外資高新企業 | 香港注冊公司 | 注冊公司流程 | 注冊個人獨資企業| 注冊食品公司| 公司注冊費用| 進出口權辦理流程| 公司代辦需要多少錢| 上海注冊公司費用|注冊一個公司需要多少錢| 注冊公司需提供哪些資料及流程費用|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 | 上海注冊公司費用流程|外資公司企業注冊流程|個人獨資企業注銷|公司注冊都需要什么?|注冊小公司| 香港公司年審|三類醫療器械|公司股權變更|上海做賬報稅|上海衛生許可證
    ×
    立即咨詢
    咨詢熱線
    13391149099
    ×